厚植制造业当家新势能,广东如何绘出J型增长曲线丨粤向高质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日前,广东发布今年前7月经济运行情况。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6万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尤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小幅回落的背景下,广东工业生产回升成为积极信号,实现近几年新高。
事实上,过去的三十年见证了广东制造业的迅速腾飞起势,若将其历年工业增加值连起来,便能得到一条明显的J型曲线。自1995年来,广东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常年维持在8%以上,蝉联中国“工业一哥”席位长达28年。
(资料图片)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广东制造业日益陷入“外有追兵,内有忧患”的局面。从外部看,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并被全国排名第二的江苏紧追,双方差距已从2014年的2181亿元缩小为2022年的1546亿元。从内部看,广东制造业地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长期出现“拖后腿”状况。
量变已成,质变待发。今年开春后,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为产业立柱架梁,再造一个新广东”,并以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行动力促实现“制造业当家”。
广东如何找到转型新动能,实现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广东智造”的跨越,由“世界工厂”迈向“世界智脑”?
3月以来,由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新带队的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小组深入云浮、河源、肇庆、惠州、深圳、广州等地,实地探查当地产业脉络,为广东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发展谋篇布局,助力珠三角再寻新动能,启发粤东西北破题“家底薄”。
大项目落地彰显工业后劲
惠州街头,“智造高地”的标语随处可见。
随着东莞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广东第五城——惠州也随之被推到时代的聚光灯前。风口当前,惠州决定“押宝”制造业。
实际上,惠州很早就确定了发展制造业的主线,并在2022年交上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424.8亿元,增速达6.3%,位居全省第二。高速发展的制造业背后,得益于一个个大项目的落地,工业投资正在惠州释放着强劲势能。
在大亚湾石化产业园,总投资450亿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正有序推进,尾气精馏塔和脱乙烷塔等设备相继入场,主厂区工程进度条已过三分之一;在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基地,填海造地工程已全面展开,项目总投资521亿元,建成后每年将实现乙烯裂解160万吨……
数据显示,2022年惠州完成工业投资1396.5亿元,占全省比重超10%,增速高达42.1%,工业投资增量对全省贡献率达36.6%,居全省第一。其中,约60%的资金投向了电子、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大项目牵引下,惠州产业定位日渐清晰。
惠州仅是广东大力招引重大项目的一个缩影,广东各地纷纷拉开投资竞速。
根据各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广州、东莞分别提出今年工业投资超1800亿元、1200亿元的目标;佛山将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惠州三年内力争引进投资总量5000亿元,并维持高于15%的年均增速;中山更是将工业投资的增速目标定为60%……
“工业投资效应的释放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拉动工业稳定增长的储备力量和继发潜力。”广东省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认为,随着这些项目在不久后竣工投产,工业投资将相继转化为庞大的工业产值。
为加快这一转化进程,一方面,广东各地采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飞地招商等创新模式,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开工企业减环节、压时限。
以河源为例,企业开办流程已压缩到1个环节,时间压减到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达60%;工业用地项目审批仅需1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同时,各市资金正日益向制造业项目汇集。为支持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惠州已提出三年内累计投入超38亿元财政资金,并推动制造业贷款新增1500亿元。
另一方面,大项目需要大土地,广东正越来越多地将土地要素向制造业倾斜。据了解,过去两年惠州新增工业项目供地分别为9090亩和15300亩,未来三年每年供地亦将维持在万亩以上,超70%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将被划拨工业领域。
在项目土地布局方面,连片化、集群化日益成为总体趋势,在为项目提供充足的大平台的同时,也使其能够与周边产生良好联动效应,打造完整产业生态圈。
在肇庆,“1+1+N”园区格局形态初具,肇庆高新区和992平方公里万亿级的大型产业集聚区,以及数个特色鲜明的工业园星罗棋布,使全市项目招引得以统筹推进。
全省聚链成群打造全产业链
沿南海海岸线自西向东而行,一条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带清晰浮现。湛江东海岛,中科炼化、巴斯夫等一批重大项目云集落地;相距600多公里处的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内,中海壳牌项目基地填海造地工程正在推进;揭阳大南海工业区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全面投产,今年一季度,该项目便实现百亿产值……
据了解,大亚湾陆地面积约293平方公里,其中石化产区便占据了30多平方公里,后续产业链后端发展空间已经受限。“整体来看我国石化产业的后端产业链仍然较短;在美国等国家,石油与新材料等深加工产品价值比可达1:15。”陈新表示,提升产业空间利用率和单位价值,向全产业链拓展是大势所趋。
目前,在距离大亚湾石化区不足10公里的惠东县,深耕精细化工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已经拔地而起,与炼化区形成联动,推动广东石化产业链向后端延伸。
事实上,不止石化,广东各大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都是延链补链,在广东各地市,一场产业升级已相继启动。
以肇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全市集聚规上整车制造企业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70多家,初步形成了整车制造+电池、电机、电控、电线、轮胎、底盘、轻量化材料、传感器、照明、轮胎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条。
但尽管如此,肇庆汽车产业结构仍主要集中在中游,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消费品不足,本地循环配套经济体系薄弱,受此制约,产业链闭环生态始终未能形成。
例如,小鹏汽车本地一级供应商仅18家,芯片、激光雷达等重要核心部件仍需外地采购,产业“地配率”较低,未能形成“整零”协同的局面。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杨代友表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全产业链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产业链是开放的,单一城市很难以一己之力收拢一支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以大湾区城市群的身份发展完整产业链,在省内将各环节‘包产到市’不失为一条良策。”
特别是汽车这一广东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其本身便具有产业链长、波及面广的特点,随着电气化、网联化等新产业趋势的发展,产业链条也更为庞杂。
对此,在汽车生产制造方面,广东已形成了广州、深圳为龙头,珠海、佛山、肇庆等地为重点的思路;智能网联产业主要布局在广州花都、番禺;而在锂电池方面,亦初步形成了以惠州、东莞、江门为电池集聚区,以佛山、韶关、湛江为正负极材料集聚区,以广州、深圳为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的格局。
在各地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一幅完整的产业地图徐徐浮现。目前,广东汽车产业链条完备,尤其在三电系统方面占据重要优势,主要相关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8%、32.3%和19.5%。
“广东的逻辑已经从发展产业转变为发展产业链。”陈新表示,近年来,广东不断强链补链,产业链完整度不仅关乎产业价值,也是提升产业安全性的必由之路。
大企业“滚雪球效应”加速释放
“过去一段时间,骨干企业梯队进步明显,但大中小企业对制造业支持力度不均,产业发展过分倚重大企业。”惠州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在石化行业,3家超百亿石化企业产值合计占全行业比重便超过了四分之三。
惠州的情况正反映出广东企业的“两极分化”特征,中小企业成为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大基数。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广东省中小企业数量达630万家,约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八分之一;同时,广东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全省企业比重约为95%。
因此,如何协调好大中小企业关系,使其互联互促、各尽其能,打造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而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着带头作用。
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将释放强劲引力波,牵引配套企业近地化布局,推动当地发展出完整产业链。
在中创新航项目落地江门后,天赐、科达利、海目星等一批上下游企业相继随之落户或增资扩产,合计投资150多亿元;这些企业又进一步释放带动效应,推动江门电池产业以“滚雪球”模式拓展。
海目星总经理聂水斌介绍,目前企业已牵动至少五家友商驻扎江门。
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还应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充当领头羊。在产业升级上,龙头企业的业务拓展能够带动配套企业随之转型。
例如,随着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方向的风口加快探索,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一批锂电巨头随之崛起;同时,一些原本从事传统3C的企业也在向汽车电子领域转型升级。
以东莞乐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总经理吕成威透露,企业目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积累,并接到了立讯、比亚迪等行业龙头的订单。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已成为弯道超车的重要路线。”吕成威表示,尽管转型往往面临“掉头难”的问题,但可以在保持主体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发展“旁支”,引进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孵化,逐步完成技术储备,最终实现改频换道。
在数智化转型中,龙头企业也发挥着标杆示范作用。
在西门子8.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寥寥,由中央控制系统统一调度的AGV智能小车自如穿梭,能够自主识路和避障,实现物料从仓库到工位的无人化配送;庞大的机械手自动码垛,堆垛机有序运转,物料全自动完成出入库流程。
广州西门子能源变压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周启峰介绍,公司已建立了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使生产全流程以及合同、项目、供应链、设备等的管理等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智化转型对于人工的节省成效十分显著,一些原本需要8-9人的片区,在我们厂房内仅需2人即可正常运转。”
“龙头企业数智化转型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昊表示,龙头企业率先“探路”可降低后来者的试错成本,“不少中小企业的转型实际是在龙头企业转型方案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的,在此过程中,后者的先进管理理念也随之广泛扩散,有利于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广东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广东将支持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新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产业前哨”助力珠三角再寻新动能
据海关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5万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7倍、27.7%、57%。
“新三样”异军突起的背后,是新兴产业动能的强势崛起。
目前,广东已形成“1+20+5”战略性产业集群格局,在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4%的情况下,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计同比增长12.8%,新兴制造业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珠三角是广东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珠三角逐渐撕掉代工标签,实现从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闻名的“世界工厂”到以科技立柱架梁的“世界智脑”的华丽转身。
以广州黄埔为例,这里已成为科技要素争相拥聚的新兴产业高地。2022年,新型显示、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八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产值8623.4亿元,占全区总产值比重的97.2%;此外,黄埔还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2500家,数量居全国经开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新产业的孵化培育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但目前来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充分仍制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黄埔区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意味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技术转移承接能力无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机制有待完善。
在此背景下,一批兼有服务初生代企业的新型科研机构应运而生。以广纳院支持成立的广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总经理刘节玲介绍,机构聚焦企业死亡率超95%的4-6级创新链,为新孵化企业提供承载空间以及经营管理、资源对接等服务,“目前我们孵化企业20多家,其中5家已进入上市苗圃层;2022年,孵化企业整体营收达1.7亿元,预计今年会进一步翻番。”
放眼珠三角,类似“产业前哨”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一方面,这些新型科研机构能准确研判并筛选出最具前景的产业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发挥“种子力量”,它们可以滋生和引介各类产业资源集聚,培育出良好的产业生态。
随着开发区的产业空间逐渐饱和,珠三角又将视线投向了南沙、前海、横琴三大新平台上。基于地缘优势,这些平台被赋予承接国际及港澳科创资源与技术转移的重任,力图打造“平台政策+广东基地+港澳科研”的新型产业合作空间。
如今,这些平台已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新“潜力股”。例如,在南沙,22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8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聚集于此,300余项粤港科创成果在这里完成对接落地,2022年南沙GDP实现增速4.2%,领跑全市各区。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实现同比增长高达12.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四分之三。
瞄定产业转移破题粤东西北“家底薄”
长期为广东充当“菜篮子”“果盘子”“米坛子”的粤东西北地区,如今正面临制造业当家的新课题。
2022年,珠三角九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五分之四,粤东西北12座地市仅分摊着剩余不到20%;同时,后者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工业欠账”的粤东西北也因而成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潜力板。陈新认为,在广东打造全产业链的谋划中,粤东西北大有可为。“要找好产业‘支点’,以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咬住’湾区发展大势,配套湾区产业链。”
以河源市东方硅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主要生产大尺寸智能交互防眩光平板玻璃,不仅打破了全球行业内防眩光玻璃缺货的局面,而且与广东正大力培育的新万亿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不谋而合”;同样位于河源的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则以移动通讯终端产品、配件等的研发生产切入电子信息这一省支柱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本地龙头企业均是河源自深圳招引而来的。
如今,瞄准珠三角开展定向招商已经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破题制造业“家底薄”的重要思路。今年3月,广东省正式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相关地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平台体系,探索发展一批双向“飞地”。
在河源市东源县,205国道和京九铁路圈出的一片梯形地界上,挖掘机和运沙车正开足马力平整土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期日益在群山包围间显露出来。紧邻此处,面积1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和汇通工业园,以及东部的盐东物流园与徐洞工业区与园区形成良好的联动与集聚效应。
东源县副县长陈飞燕介绍,当地已制定了项目需求清单“按图索骥”,今年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新动工的25个项目均集中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建设中的园区三期则规划以智能装备为招商方向,“这也意味着,河源产业定位正日渐清晰,以往‘不管什么菜,先揽到盘子里再说’的局面正在转变。”
一方面,相比于日渐拥塞的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待开发土地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空间。产业转移能够使粤东西北在充分享受外溢效应、夯实产业基底的同时,也日益为珠三角地区腾挪出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
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将生产基地迁出“寸土寸金”的珠三角,重新分布商业格局,也能降低成本,拥抱更大的发展空间。阳江市阳东区委书记李坤曾表示,企业在阳东投资经商的成本约比省内发达地区低15%-30%。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与粤东西北正展开一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双向奔赴”。一批企业从珠三角出发开始了北渐、东迁和西游之路,这已成为粤东西北新引项目的主要来源。在河源,2021年以来近70%的新签约项目来自大湾区。
日前,广东在产业转移方面还提出了更雄心勃勃的目标。今年起,广东计划每年举行一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五年内为粤东西北引进5000余个内外资产业项目,并力争投资总额破2万亿元,投资千万以上的项目超1000个。
关键词: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智己LS6即将发布 起售价或25万元
康师傅业绩双增背后:方便面帝国走向高端?
镀锌钢管规格壁厚(镀锌钢管规格)
排行
最近更新
- 厚植制造业当家新势能,广东如何绘出J型增长曲线丨粤向高质量
- 信用卡协商还款怎么谈?掌握这5招协商很轻松
- 张家港非法经营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 沧榆高速山西段大巴撞上隧道壁 5人死亡3人重伤
- 金乡县卜集镇开展“浪漫七夕·相约幸福”主题活动
- 韩国债务危机酝酿中? 韩国央行陷两难
- 150W光速秒充!真我GT5发布:1TB、240W快充
- 价格无常,供需难配,网约车仍在蛮荒期
- 河南将迎暴雨,豫南和豫西南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较高
- 河池一青年突发疾病离世 捐献器官救五人
- 格力空调打开后显示fc(格力空调显示fc 不运转)
- “见证发展 讲述资阳” ——资阳媒体采风活动在乐至启动
- 韩媒:反对核污染水排海,16名韩国大学生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前被捕
- 普里戈任坠亡,瓦格纳何去何从?|新京报专栏
- 暴雨袭穗 1小时降雨超55毫米
-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收评:创业板指涨1.26% 水产品概念暴涨
- 暴雨袭穗 1小时降雨超55毫米
- 东方甄选持续走强 股价涨超11%
- 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渔港宛如无人区 辐射量远高于东京
- 00后青年讲述被骗缅北经历:他掏出枪,我绝望了
- 公牛集团注册资本增约0.2%至8.92亿元
- 保卫萝卜深海怎么玩 保卫萝卜深海16闯关攻略 保卫萝卜深海...
- 日本核污水排海 海鲜还能吃吗?专家:建议少吃日本相关地区食物
- 柳岩的穿搭技巧!43岁穿出23岁气质,网友:这种氛围感太美了
- 西红柿不能随便吃?医生提醒:5类人平时建议少吃
- 由内到外焕然一新,KTM 390 Duke新款正式亮相,增重15公斤?
- 什么是钻石展位推广(钻石展位和直通车的区别)
- 考研热门学校(考研热)
- 普通发光字和无边发光字的区别(普通发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