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三板 > 正文

增城糖纸厂旧址:昔日糖纸工业厂房 今朝特色电影小镇

涓涓增江河水,默默见证两岸变迁。


【资料图】

在广州市增城区的增江东岸,一座浓浓电影元素的小镇早已成为广受居民游客喜爱的打卡点。这里有大烟囱、大榕树等当地特色标志,也有年轻人喜爱的白教堂、艺术馆等新式潮流。

时针拨回1956年,这里是增城糖纸厂,系国家“一五”期间对制糖工业采取“积极恢复和发展”计划下建成的机制糖厂。2001 年糖纸厂停产后遗留下占地约 4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5 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2015年,增城区启动工业厂房旧改,废弃的增城糖纸厂蒸煮车间迎来新生。2017年这里成功结合电影产业开展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活化为1978电影小镇,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

如今的增城糖纸厂旧址不仅保存了独属于当地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作为广州首批工业遗产,其引入社会资本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更具现实性的推广意义。

保留下来的烟囱见证了增城糖纸厂的历史。

回溯历史,广州制糖曾经全国闻名

据史料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广东、福建、广西、云南一带,已种植甘蔗,并掌握了榨汁制糖的技术。

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提到汉高祖时“南粤出石蜜”。后人对石蜜的解释见于东汉学者杨孚的《异物志》:“甘蔗……榨取汁……煎而凝之……既曝如冰……时人谓之石蜜”。南朝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中,亦说广州甘蔗大如竹,长丈余,可以取汁为沙糖。

到了宋代,广州制糖技术渐趋成熟,能生产冰糖,又称“糖霜”。广产冰糖呈琥珀色,这是由于蔗汁带有红色所致,其下脚料可用来生产砂糖。宋朝全国的糖,以四川遂宁出品的最佳,广糖虽赶不上遂宁糖,也被列为贡品。

明末清初时,广东的甘蔗种植迅速发展。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二十七中谓:“粤人开糖房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当时,手工制糖在农村中很普及,制糖的手工作坊称“糖房”或“糖寮”,主要沿用古代“以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的方法制土糖(俗称为红糖)。

清初的增城土法制糖规模较大。《广东新语》专门记载:“增城白蔗尤美,冬至而榨,榨至清明而毕。”“以荔枝木为两辘,……长大各三四尺,辘中余一空隙,投蔗其中,驾以三牛之牯,辘转则蔗汁洋溢。汁流槽中,然后煮炼成饴,其浊而黑者曰黑片糖,清而白者曰黄片糖。……其凝结成大块者,坚而萤,曰冰糖。”1925年,仅增城的土糖寮就有160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每个糖寮每榨季产红糖5—10吨。

在1934年,广州建成了我国第一间工业化生产的甘蔗机制糖厂,广州制糖随之全国闻名。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广州解放前夕,糖价跌至每担白砂糖仅换得一担大米,蔗农不愿种蔗,广州的制糖业未能复兴。1949年末,增城全县土糖寮下降至100个,从业人员1447人,有237头耕牛作动力,年产蔗糖374吨。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制糖工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食糖的主要产区之一。广州的制糖业也重获新机。1952年,制糖产量恢复到抗日战争前的水平,制糖技术大大提高。但落后的小厂和民间土榨糖寮仍大量存在,约占全省糖产量的一半以上。

“一五”计划期间,广东省以发展制糖工业为重点。县管的增城糖厂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1956年增城国营糖厂投产,日可榨甘蔗100吨,年产糖可达1000多吨。

根据1983年的《广州经济年鉴》,广州地区糖蔗亩产量居全省各主要蔗区之首位。而据1984年的《广州经济年鉴》,当时广州地区制糖工业有13个机制糖厂和197间土糖寮,其中广州市直接管理的有4个厂、县管理的有9个厂(番禺县4个,龙门县2个,清远县2个,增城县1个),还有1个隶属广东省华侨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管理。土糖寮则由区、乡农民经营。1985年,广州市(含郊区及从化、花县、番禺、增城四县)种蔗面积达41.60万亩,为历史最高水平。

在当时,制糖业是一个积累率比较高的行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型糖厂固定资产的投资,2年左右即可全部收回。但进入80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多种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糖蔗种植的优势逐渐减少,而糖蔗收购价又不断提高,致使工业利润微薄甚至无利润,地方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州制糖业的发展。1989年,全市共生产食糖13万多吨,制糖工业仍是广州食品工业的重要行业之一。到1990年,广州市(含郊县)机制糖厂仅有6家,员工1.15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2亿元,工厂占地165万平方米。

增江美景

制糖造纸,原糖纸厂的四个发展阶段

了解了广东、广州的制糖工业发展情况,便可清晰地理解原增城糖纸厂作为一个县管国营工厂的兴衰。从1956年投产至2001年被拍卖,原增城糖纸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创建及制糖工业时期。1955年的增城,因土糖寮榨力不足,拖长榨季,引起种蔗面积减少,产糖降到2315吨。1956年6月筹建国营糖厂,利用外地转让来的旧设备,采用土法制糖,当年11月投产,日榨甘蔗100吨。1958年6月23日,人民日报还刊发了《增城糖厂职工苦战五昼夜 制成小型农用蒸汽动力机》的报道。1956年11月至1981年12月,增城糖厂共生产片糖、红糖粉、赤砂糖2.72万吨。

糖厂建厂之初根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分配生产任务,主要面向增城地区收购糖蔗,生产红糖、糖粉等产品,产量按计划核定为200吨。现存西部厂区的烟囱及紧邻其东面的蒸煮车间即此时期的核心建筑,迄今历史超过60年。这一阶段建设了现存工业遗产的北翼,目前北翼的蒸煮车间及其烟囱已确认为广州市工业遗产类的历史建筑。

第二阶段为蔗糖、造纸工业混合生产时期。糖厂时期,由于蔗糖出产的季节性及其生产计划的产量限制,每年仅开工一个月左右,生产任务严重不饱满。

1970年,厂区东翼建设了一批厂房,并引进一号造纸机,利用蔗渣造纸,糖厂演变为生产蔗糖和纸张的糖纸厂。1973年,该厂用先进的制糖设备,取代10条土法糖炉,红糖产量增至1101吨。投产后,农村的甘蔗大量转移到糖厂压榨,小糖寮陆续关闭。

第三阶段为造纸厂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增城地区的甘蔗种植逐渐减少,计划经济的生产任务也逐渐减少,造纸成为主业。1980年引进二号造纸机,在西翼濒增江岸线增建了一批工业厂房。1982年因种蔗面积减少,蔗源不足,增城糖厂转为造纸,当年产糖量降到2950吨。从此制糖生产又全部由各乡(村)小糖厂经营。

糖厂下马后,原有制糖设备经过改造转产造纸,生产逐年扩大,机制纸产量1683吨。1984年扩大生产,增装4吨纸机l台,开拓纸箱生产和纸制品加工,当年生产包装纸箱7.5万平方米,加工纸制品6653大箱,生产各色有光纸1877吨。数年间,造纸厂产销两旺,产品主要销售至香港。当时的造纸厂因为发展迅速,还曾经考虑在香港上市。这一时期的建设成为了现存工业遗产的西翼。

第四阶段为环保技术改造至停产时期,这一时期建设了现存工业遗产的南翼。1986年,造纸厂产值为403万元。但产品质差档低,长期积压,有产量而无效益,负债2400万元。

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1989年12月的施行,造纸业对增江河产生的污染问题开始得到重视。从1989年开始,造纸厂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改装一条年产15000吨造纸生产线,1990年5月投产。同时在改进生产技术、采购优质造纸原料、职工按劳分配上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盈利103万元。1993年全厂从业人员442人,生产机制纸18000吨,工业产值3226万元,利润173万元,被评为广东省中型企业,升格为局级单位。

这一时期,增糖纸厂增建了办公楼和地下污水处理池。但由于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成本过大,纸厂效益萎缩,逐渐难以为继。直至2001年,增城糖纸厂行至停产,亏损的国有资产被打包拍卖。

启动旧改,旧工厂变身光影梦工场

1978电影小镇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沿着小镇一路参观,1978电影小镇总经理陈泽江告诉记者,电影小镇的名字就是为了致敬“改革开放”,尤其是园区内还有着一条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街道。

2001年拍卖后,增城糖纸厂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属转移到房地产企业,计划拆除糖纸厂的旧工业建筑后开发房地产,恰逢当时增城为建设广州东部的生态城市划定了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定增江两岸各100米范围内禁止建设。糖纸厂的旧厂房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

从2001年到2014年,糖纸厂的多数旧工业厂房被废弃,部分建筑损毁严重,少数临近城市道路的建筑被临时使用或出租使用,整个糖纸厂地块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也是在这一时期,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一时间国内各地利用工业遗产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层出不穷。

“但糖纸厂毕竟地处增城一隅,与那些地处市中心的创意产业园区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保护工业遗产的社会意识也尚未形成。”对糖纸厂的生产线和机器设备未能妥善保存下来,陈泽江不无遗憾。

“可贵的是,糖纸厂的改造本身也是延续了改革开放的精神。”陈泽江说。2014年7月,在增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遵循广州市国资委指示和“三旧”改造政策,引入社会资本,1978 文化创意园开始立项改造建设。2015年,广东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广东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1978文化创意园迅速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主题确定为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电影特色小镇。糖纸厂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自此迅速开展,活化老厂房,对厂区及周边旧厂房、旧仓库和周边散落民居旧村庄进行创意性开发改造,不大拆大建,只进行外立面改造。引入了90多家优质企业和商家入驻,一年后糖纸厂成为“增城文化创意产业标志”。

2017年3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国电影促进法》,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电影产业提供财政、税收、土地和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电影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事业发展。在广东省委提出打造“广莱坞”的背景下,增城区委区政府全方位着力打造电影产业。

1978电影小镇

2017年3月21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永久落户在1978电影小镇。1978文化创意园也随即将发展目标调整为涵盖电影创作、电影拍摄、人才孵化、电影投资、后期制作、颁奖典礼等上下游的完整电影产业链,目前已有30多部电影在这里拍摄。

2018年10月,《增江“一江两岸三带”总体发展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出炉。根据规划,1978电影小镇所在的北部片区将打造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当前,原增城糖纸厂已蜕变为“1978电影小镇”,旧厂区十几座厂房、车间全部保留下来并进行改造,同时整合周边的旧仓库和散落民居,成功打造国内首个以新媒体+影视产业为核心,兼具文化休闲功能的电影特色小镇。

活化建筑,老车间激活新动能

制糖车间变身藏吧、造纸车间变身众创空间、洗浆厂房变身啤酒博物馆、加工厂房变身园区办公室......身在小镇,处处可以看到经过活化利用的原有厂房,早晚有当地居民在这里散步,周末有游客来休闲打卡。一个个充满地方回忆的旧厂房、旧车间顿时“活”了起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蒸煮车间的活化利用。据陈泽江介绍,增城糖纸厂的蒸煮车间旧址建筑层数为3层,核心保护范围672㎡,年代介乎于1950-1970年代之间,建筑主体为砖混材质结构,入选《广州市历史建筑(第六批)推荐名单》。

“蒸煮车间本身具有浓重的工业怀旧风格,整座车间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大烟囱,车间外墙还有斑驳的红砖,极具复古工业质感韵味。”他说,蒸煮车间的清水红砖墙,烟囱和蒸炉保存得较好,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样,具有烟囱、蒸炉等价值要素。“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设计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建筑原貌,旨在还原一个工厂曾经的繁荣,又在此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元素。”

如今蒸煮车间的大烟囱,已成为园区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全国首家O2O婚礼体验馆“温莎堡”入驻,一楼为休闲餐吧,二楼为婚纱摄影公司。记者在现场看到,餐吧里一个大型砖砌窑炉非常显眼,侧面延伸出颇具沧桑感的桑叶枝条。

保留下来的大烟囱

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和活化利用与以往的“三旧”改造都不同,园区运营方是如何对糖纸厂旧址进行改造的?面对记者的疑问,陈泽江说,广州壹玖柒捌文化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主要采用“两步走”的方式对既存的工业遗产建筑进行改造和活化利用。

第一步是整体清理,初步整饬。1978文创园管理部门整体清理和初步修缮既有的工业遗产建筑,整饬清理保存较好的建筑物、加固保存状况不佳的建筑物。

第二步是统一管理,自主改造。将初步整饬的建筑物交付承租机构,由承租机构根据自身需求在文创园的统一管理下完成改造利用方案,并交规划、工商、消防等政府部门审核方案批准后予以实施建设。

“经过整体的活化改造,如今园区最大的文化特色就是完善保存了原有工厂的整体格局 。”陈泽江介绍道,目前整个糖纸厂的总体格局、建筑体量、天际线和空间关系得到了完善的保存。整个厂区的道路为整齐的呈格网状,建筑布局较为规整,大小建筑多为三层,建筑体量适宜,外部空间尺度丰富多变,体现出20世纪中期典型的中小型工厂布局特色。

作为一个引入社会资本运营的工业遗产项目,这里还通过汇聚影视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整合了资本、土地、人才、创意等各种要素。“预计核心产业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税收1.2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11%,就业岗位预计增加7000余个。”陈泽江自豪地说,目前小镇创造旅游年税收收入达100万元,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6500万元,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遗产名片

增城糖纸厂旧址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增江沿江东三路15号

1.历史沿革

创立于1956 年,系国家“一五”期间对制糖工业采取“积极恢复和发展”计划下建成的机制糖厂。1950 年代~1960年代:糖纸厂创建初始以制糖工业为主,主要面向增城地区收购糖蔗,生产红糖、糖粉等产品,1970年为填补蔗糖生产任务不饱满的限制,引入造纸工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转型成为造纸厂,产品主要销售至香港。1990年代,由于环保原因,纸厂效益萎缩,渐难以为继。 2001年糖纸厂停产后遗留下占地约4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 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2014年增城区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将其改造为电影特色小镇,后成为“增城文化创意产业标志”。

2.价值特色

历史价值:完善保存的整体工厂格局,体现出20世纪中期典型的中小型工厂布局特色,展现了广州制糖工业文化。

社会价值:活化为1978电影小镇,其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更具现实性的推广意义。

艺术价值:大跨度的工业建筑结构,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筑的文化特色。个别建筑较为完整的展现出20世纪工业建筑的单体特色。

3.现状保存和使用情况

蒸煮车间旧址为历史建筑。增城糖纸厂蒸煮车间已入选《广州市历史建筑(第六批)推荐名单》。蒸煮车间本身具有浓重的工业怀旧风格,整座车间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大烟囱,车间外墙还有斑驳的红砖,极具复古工业质感韵味。清水红砖墙,烟囱和蒸炉仍保留,建筑风格为岭南现代式样,具有烟囱、蒸炉等价值要素。

加工车间旧址保留了原有结构,清除了原有的水刷石饰面,局部添加了金属表皮外立面,重新布局建筑平面。目前作为园区办公室,曾获2016 亚太室内设计大奖的工作空间银奖等4 个奖项。

4.活化利用情况

结合电影产业开展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活化为1978电影小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